灰霉病的防治技术
灰霉病是瓜果类蔬菜以及大部分果树最常见的病害。最为常见是的葡萄灰霉病和番茄灰霉病。棚室栽培的,在冬季和早春低温多湿条件下发病普遍。苗床期大发生可能造成缺苗或毁床,结果期发病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时减产s0%~60%或更高,果实贮运期发病损失也很重。
幼苗和成株期都可发病,病原菌侵染植株各部位,以果实受害最重。
小苗的下胚轴变褐腐烂,使植株倒伏。子叶由叶缘开始变黄,水浸状腐烂,变软下垂,进而扩展到心叶和幼茎,使整个幼苗萎缩倒伏。大龄幼苗茎上产生梭形病斑,发展后可绕茎一周,使幼茎腐烂变细,植株萎蔫折断。
成株叶片多由叶缘产生“V”字形病斑,也可在叶面上生成近圆形病斑。初期病斑水浸状,边缘不清晰,以后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生有不清晰的浅黄色轮纹,严重时病叶干枯。茎和枝条上多从伤痕处,或接触病花瓣的枝权处生成灰白色至褐色的病斑,可绕茎一周,由病斑部位折断,上部枯死。严重时小枝大量枯死。
发病茎叶表现水浸状褐色腐烂,产生灰色霉状物,有时还产生黑色粒状小菌核,据此可与类似病害区分。
花瓣上先产生黄褐色或褐色斑点,以后整朵花褐变腐烂而凋萎,密生灰色霉层。果实多从青果残留的花瓣、花柱、花托等处开始发病,果面形成不规则形水浸状大斑,灰白色至灰褐色,表面光滑,果肉腐烂。以后发展到半个或整个果实,表皮破裂,表面密生灰白色或灰褐色霉状物。病果内部或表面可产生黑色米粒状菌核。幼果发病后大量软腐脱落。
番茄果实还发生另一种特殊症状,果面产生隐约可见的外缘淡绿色、中部灰白色的圆形病斑,病斑直径1厘米左右,严重时病果畸形。
【灰霉病的病原茵】
灰霉病的病原茵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是一种病原真菌。该菌在植物发病部位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形成肉眼可见的灰色霉层,因而这种病害叫做灰霉病。灰葡萄孢能侵害的植物多达数百种,其中包括20余种重要蔬菜。
【灰霉病的发病规律】
病株遗留在地表和土壤中的残茎、败叶、落果等病残体中有大量菌丝体和菌核,可以传染下一茬寄主作物。种子中间夹杂的菌核与病残体也能传病。在温度和湿度适宜时,由病残体长出分生孢子和菌丝,接触并侵入植株,菌核萌发后也产生菌丝体而侵入。植株上的伤口是灰霉病菌侵入的主要门户。病原菌还从开败的花瓣侵入,产生花腐,进而蔓延到花柱和果实。
植栋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扩大传播范围,不断发生再侵染,病原菌有多种传播途径。第一,苗床发病,随移栽苗带病人地;第二,植株发病部位产生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随气流、灌溉水传播;第三,病花着落在叶片上或者病花、病叶与健康茎叶接触而传病;第四,通过蘸花、抹果等农事操作人为地传播病花、病果上的病原菌。
根据国内对大棚番茄灰霉病的研究,棚室内番茄灰霉病流行动态随地区和茬口而有所不同。以东北地区冬春茬节能日光温室为例,番茄叶片灰霉病发病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定植后3月初至4月上旬为始发期,4月上旬至下旬为上升期,4月下旬至5下旬为发病高峰期。第一层果在3月末,即番茄定植后20~25天开始发病,4月中旬至5月初为盛发期。以后温室开始大放风,病情下降。第二层果在4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在4月下旬至5月初达到高峰期,以后温度上升,温室开始大通风,第一、第二层果病情下降。灰霉病的发生与番茄叶位、果位关系密切。从3月初至3月中旬,灰霉病主要发生在第一至第五叶位,由3月中旬至4月上旬,扩展到第六至第九叶位,同期第一穗果较重。从4月上旬至4月中旬,灰霉病发展到第十至第十二叶位,第二穗果发病较重。4月中旬至5月上旬,灰霉病上升到第十三叶位以上,第三穗果也开始发病,5月上旬以后,随着温度上升,病情不再发展。
北京地区冬季加温温室在1月中旬为盛发期,半加温温室和春大棚3月中下旬至4月下旬为盛发期。
影响灰霉病发病程度的因素很多,诸如菌源数量、栽培措施、环境因子和品种抗病性等因素的变化,都有重要作用。
前作蔬菜灰霉病严重,遗留病残体多,土壤未进行消毒,菌源充足,则发病早而重。栅室种植的高效蔬菜多是灰霉病的寄主,棚室往往多年使用,不易轮作,棚内积累的病菌越来越多,成为灰霉病逐年猖獗的重要原因。另外,灰霉病病菌可以在衰老的叶片、凋萎的花器以及伤果、落果上腐生一段时间,再行侵染,若不及时清除,有利于当季再侵染。在苗床和棚室中植株密度过大,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或氮肥施用过量,光照不足等条件下,都会造成植株徒长、衰弱,导致严重发病。田间操作不当,造成较多伤口,发病也多。
低温、高湿和光照不足是灰霉病大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灰霉病是低温病害,病原菌生长发育和侵染的适温虽为18'C~23℃,但低至0℃~10 0C仍能发病,气温低于15℃的时间越长,发病越重。温度超过31℃,灰霉病病菌就不能产生孢子。孢子萌发和侵入都需有水滴存在,高湿度适于发病。有研究表明,每天90%以上高湿时间达到8小时以上,灰霉病病菌就能够完成侵染。凡是有利于温度降低、湿度升高的环境因素和栽培措施都能促进灰霉病流行。
北方冬春棚室栽培的蔬菜长期处于低温高湿环境中,灰霉病发病最重。一旦遇到寒流、大风或者连阴雨的天气后,棚室中温度剧降,湿度升高,光照不良,植株衰弱,抗病性降低,有利于灰霉病流行。棚室灌水后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无法通风散湿,或者半加温、加温棚室停火后温度下降,湿度升高都导致灰霉病大发生。
以东北地区冬春日光温室为例,在5月上旬以前,日平均温度均在20℃以下。从3月初到5月初,平均相对湿度均在80%以上,每天相对湿度高于90%的时间平均12小时以上,低于70%时间在6小时以下。在4月下旬,白天温度上升到30'C以上,温室开始通风,湿度逐渐降低,但因昼夜温差大,棚内仍维持较高湿度,夜间结露时间过长。5月上旬以后,温室下层两侧开始通风,湿度才急剧下降,灰霉病停止发展。由此可见,控制灰霉病,必须从优化温室环境,采取多种方法降低温室湿度。在低温期,可夜间短期加温,以降低湿度,缩短结露时间。采用全膜覆盖、膜下滴灌、合理通风等措施,也都能降低湿度,减轻发病。
【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1.采取减少菌源的措施提倡与非寄主作物倒茬,若难以实行,则收获后应彻底清洁田闻,清除前茬遗留的病残体,并进行深翻。
前作发病严重的田地,使用前用有效药剂对土壤均匀喷药灭菌。可选药剂为30%恶霉灵(根治)800倍。
在夏天高温期可进行高温土壤消毒。方法是每667平方米施用石灰100千克,加稻草500千克,均匀施于地面。然后深翻60厘米,起高垄30厘米,垄沟灌水至饱和,然后覆盖地膜。育苗用无病土壤或苗床土壤消毒灭菌。
早期发现病苗、病株或病花、病果后,在灰霉长出前及时拔除或摘除,以减少再侵染。番茄花后10~15天(幼果直径在1厘米左右),摘除残留花瓣和柱头。操作时,用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捏住番茄的果柄,另一只手轻微用力即可摘除残留的花瓣和柱头。
2.对于棚栽作物,应加强栽培管理因地制宜地调控棚室内的温湿度,进行生态防治。北方冬春季棚室实行变温控病,即在上午温度开始升高时先放风1~2小时,排出湿气,然后密闭棚室,使气温上升到32℃- 35℃,闷栅2小时,然后再放风,使气温降低,保持在20℃~25℃,湿度降低到60%~70%。晚间密闭棚室,降温到13℃~15℃。阴雨天要坚持短时间通风,以降低湿度。如果外界最低气温超过12℃~13℃,则整夜都可放风。
棚室采用垄作地膜覆盖栽培,采用膜下暗灌技术。发病后要适当节制灌水,尽量在晴天上午补水,灌水后闭棚提温,中午或下午再放风排湿。果菜类在晴天早春浇膨果水,浇水后立即闭棚升温,高温闷棚l小时后放风排湿。只要植株表面不形成水膜,就可以显著减少灰霉病病菌侵染的机会。
3.生长期施药防治。定植前几天,在苗床对移栽苗喷药,做到带药定植。定植后,加强病情监测,在发病前或发病始期适期施药。瓜果类重点抓住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用药,特别注意保护果实,一般为花后3~4天,开始喷药,防止柱头、幼果发病。
可选喷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甲霉灵(甲基硫菌灵和乙霉威)1000倍液、40%嘧霉多菌灵1000倍液等。
据上海等地的实验,用40%嘧霉多菌灵(灰霉无踪)800—1000倍液,在成株期用药,防效好于多菌灵或者嘧霉胺单剂。并且实验得出结论,在苗期使用30%恶霉灵(根治)土壤消毒,中期(坐果期)使用灰霉无踪效果尤为明显,还能兼治其它病害。
陕西康泽化工生产的40%嘧霉多菌灵(灰霉无踪)在多个地区得到推广,效果非常优秀,并且尚无抗药性病例。同时提醒大家在选择的时候可根据当地灰霉菌抗药性状态和发病情况选用。第一次喷药后,间隔7~10天再次喷药,连续2~3次,或根据病情发展情况确定喷药时间和次数。另外浇水前要先喷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