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霉病是很多水果以及蔬菜的毁灭性病害,各地普遍发生,病株一般减产15%~25%,严重的减产40%以上。其中葡萄霜霉病、黄瓜霜霉病、西红柿霜霉病、莴笋霜霉病尤为严重。另外西瓜霜霉病、白菜霜霉病、大豆霜霉病等也比较严重。
【霜霉病的症状】
该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初发病时,叶背出现水浸状淡黄色的小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因受叶脉限制而成为多角形水浸状黄色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长出灰黑色、紫灰色的霉层(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叶片正面病斑初期褪绿,逐渐变成灰褐色至黄褐色坏死斑。发病严重时,多个小病斑汇合成为不规则大病斑。霜霉病多在生长季的中后期发生,病叶由植株下部向上部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抗病品种叶片上生较小的褐色枯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上不生霉状物,或仅产生稀疏的霉状物。
【霜霉病的病原菌】
为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et Curt.) Restov.,是一种病原卵菌。霜霉病病菌为活物寄生菌,仅能在生活植株上寄生,有致病性分化现象。我国黄瓜霜霉病病菌菌株间有致病性强弱差异.但尚无明确区分的生理小种。
【霜霉病的发病规律】
霜霉病病菌周年在各种寄主间辗转危害,在当地没有冬季发病寄主的地方,春夏季发病的菌源是随气流来自外地的孢子囊。
病原菌孢子囊产生适温为15℃~20℃,相对湿度低于60%不产生,高于83%大量产生。孢子囊萌发适温15℃~22℃。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生出芽管而侵入寄主。孢子囊的萌发与侵入,都需要叶面保持水滴或水膜3小时以上。叶面干燥则孢子囊不能萌发,经2~3天死亡。霜霉病始发气温150C~16℃,20℃~24℃最适于病害流行,高30℃或低于15℃,发病受抑制。孢子囊随气流、农事操作分散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在适宜条件下,病情发展很快,1~2周内就可使植株枯黄。据甘肃省靖远地区调查,10月上旬育苗的一大茬黄瓜,多在12月下旬发病,1月下旬病情激增,2月下旬至3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正值产瓜盛期。
【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像黄瓜,可供选用的黄瓜抗病品种较多,例如津优系列、津杂系列、津春系列、中农系列、龙杂黄2号、夏丰1号、早丰1号、北京黄瓜301、长春密刺、山东密刺等。
2.栽培防病。秋季适期晚播,错开发病时期,搞好苗床防治。遇到连阴雨天气或发生霜霉病后,需控制浇水。结果后及时摘掉下部老黄叶,早期摘除病叶。瓜果生长中后期,长势减弱,可根外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或者喷施尿素、白糖和水(0.5:1:100)的混合液,补施二氧化碳气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大棚种植的黄瓜、番茄等可依据当地当茬实际情况,实施变温管理,调控棚室温湿度,减少叶面结露,创造适宜瓜类生长而不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例如,有的地方在早晨拉开草苫后,放顶风、腰风,排湿0. 5~1小时,降低棚内湿度,然后紧闭风口,上午升温到28℃~32 0C。中午和午后再度放风,使温度下降到20℃~25℃,相对湿度降到60%~70%。前半夜温度控制在18℃~20℃,后半夜在12℃-15℃。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浇后闭棚,使温度上升至35℃~40℃,1小时后缓慢放风。有的地方在黄瓜霜霉病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实行高温闷棚,杀死病原菌。温度高于30℃,病原菌活力削弱,高于42'C致死。该法在晴天上午关闭大棚温室门窗和通风口,使棚室内的温度上升到45℃(不低于42℃,最高不能超过48℃),保持2小时,然后通风,放风量由小到大,不可过急,使棚室温度逐渐下降,恢复正常。闷棚前l天或当天早上喷药,浇水,以增加棚内湿度,确保安全。闷棚时要观测气温,事先将温度计挂在棚内上、中、下3个部位,闷棚时每10—15分钟观测1次,以植株生长点高度的温度为准。如果发现黄瓜生长点处小叶萎缩抱团,就表明温度过高,要及时小放风。高温闷棚后,若病斑黄白色,边缘整齐,霉层干枯,周围组织鲜绿色,就表明有效。高温闷棚不当可能灼伤生长点,顶梢弯曲下垂,通风后于枯死亡,在植株较弱,土壤含水量较低时更危险。高温闷棚植株营养消耗大,削弱长势,未坐住的小瓜和雌花脱落,7~10天内不能正常结瓜。闷棚后要浇1次水,并追肥补充营养。
3.药剂防冶。霜霉病常发地区,菌量较大,应在发病前施药预防。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应立即喷药,连续防治。可选用有效的单一成分药剂有菌可净(72.2%霜霉威水剂)600—800倍液,或选择30%醚菌酯水剂800~1200倍液等。可选用有效的复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注意喷施要做到叶面正反面以及植劲俱到,间隔5到7天,喷施2到4次。
霜霉病菌对药剂较易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失败。目前在北方部分地区,对甲霜灵、恶霜灵、乙磷铝等药剂的抗药性病菌出现频率很高,需换用有效成分不同的药剂,建议使用菌可净(72.2%霜霉威)或者30%醚菌酯。另外,为了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必须轮换使用有效成分不同,且无交叉抗药性的药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