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晚疫病的防治
晚疫病番茄种植中比较常见的病害,各地都有发生,常减产20%—30%,严重时绝收。特别的连茬种植的土地,发病逐年加重。常见的还有马铃薯晚疫病。
【番茄晚疫病的症状】
晚疫病病菌侵染叶、茎、果实等不同器官,在幼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发病,但以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较重。
幼苗叶片初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叶桶和幼茎黑褐色腐烂,茎基部缢缩,幼苗萎蔫或倒伏。
成株期下部叶片先发病,从叶尖、叶缘开始,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边缘不明显,逐步变为褐色。在高湿条件下,叶背沿病健交界处生出白色霉状物。干燥时病叶暗褐色,干枯脆裂。叶柄和茎部病斑水浸状,褐色,凹陷,后变为黑褐色,软化腐烂,发病部位以上的枝叶萎蔫枯死。青果上初生油浸状暗绿色病斑,后变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略凹陷斑块,边缘波线状,病果质地坚硬,湿度大时出生出白霉,并迅速腐烂。
【番茄晚疫病的病原菌】
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e(Mont.)de Bary,是一种卵菌。在温度16℃~22℃,相对湿度接近100%时,适于孢子囊形成。叶片表面有露水,孢子囊才能萌发和侵入。在6℃~15℃(适温10℃~13℃),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经3~5小时即可侵入;高于15 0C(适温20℃~24℃),孢子囊直接萌发,产生芽管,经5~10小时后侵入。侵入后温度20℃~23℃时,菌丝在马铃薯体内扩展最快,潜育期最短;超过30'C,病原菌活动严重受抑。有人指出,只要连续48小时保持相对湿度75%以上,气温10℃以上,就会发生侵染。
【番茄晚疫病的发病规律】
晚疫病病菌在各茬番茄乏间辗转侵染,周年发病。病原菌还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季,侵染下一茬番茄。
先出现少数病株,称为“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多发生在低洼处或滴水处,条件适宜时病株产生大量病原菌的孢子囊,经气流、灌溉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发病区域扩大,几次再侵染后,可造成大面积的发病。
低温高湿是晚疫病的主要发病诱因。白天气温不超过24℃,夜间不低于10℃,早晚雾大露重,或遭受连阴雨,相对湿度长时间在75%~100%,晚疫病就会流行。3~4月份遇到春寒天气,阴天多,日照少,发病加重。在栽培管理方面,著偏施氮肥、基肥不足,或者密度过大、株行间郁闭、光照减弱、通风不良,以及浇水过多、湿度增大等情况,发病都趋于严重。
【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耐病品种已育成的抗病、耐病品种有中蔬4号、中蔬5号、强丰、佳粉10号、佳粉17号、沈粉1号、中杂4号、圆红、渝红2号、双抗2号等。晚疫病病菌具有不同的小种,同一品种在各地的发病情况有可能不一致。即使是抗病品种,也要尽量避免大面积单一化栽培。
2.实行高畦覆地膜栽培,定植前覆盖地膜,在地膜上定植,定植时要把苗四周和膜之间用土盖好。盛果期地温升高后,撤除地膜。避免大水漫灌。栽植密度适宜,不要过密,及时整枝,适当摘除植株下部老叶、黄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氮、磷、钾合理配合,防止偏施氮肥.造成幼苗徒长。监测发病情况,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拔除,并喷药封锁。
3.药剂防治做好病情测报,及早发现中心病株,发现后立即在发病处及其周围喷药,间隔7 -10天喷1次,连喷3~4次。检查中心病株时,在上层叶片通常只能发现个别或少数病斑,但在下层叶片找到较多病斑。如发病初期就出现较多零星分散的病斑,发生于上部叶片,无明显中心病株,在这种情况下,需立即全面喷药。
喷雾适用的商品制剂很多,应在搞清其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选用。比较常规有甲霜灵系列杀菌剂、铜制剂、有机硫杀菌剂等,但由于很多地方连续多年使用,不少地方已经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经过多方实验表明,陕西康泽化工的50%氟啶胺(免疫),可通过抵制抱子萌发、菌丝突破、生长和孢子形成而抵制所有阶段的感染过程,在防治晚疫病上效果非常显著,是近年来防治晚疫病不可或缺的产品。 |